校园防诈指南:识破陷阱,法律护你“钱袋子”

发布者:李迎发布时间:2025-04-10浏览次数:10


近年来,校园诈骗案件频频发生。从虚假的兼职信息到网络贷款陷阱,从假冒的身份诈骗到新型电信诈骗,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让人防不胜防。

6997982f4a64ef815209ab1368689a0

案例直击:兼职刷单骗走贫困生全年生活费

20243月,某高校大二学生小林在QQ群看到“足不出户日赚300元”的兼职广告,按对方指引垫付资金进行“刷单任务”。前期获得小额返利后,被诱导下载虚假投资APP,连续转账3次共计1万元。察觉异常时已被拉黑,经校保卫处协助报案,警方成功冻结部分资金并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。

面对诸如上述案例的诈骗行为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等法律法规为我们提供了打击诈骗、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。

6a47d49be1d59dbdbc8cd88021cca3e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,诈骗公私财物,数额较大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本法另有规定的,依照规定。

校园诈骗的高发,为我们敲响了警钟。作为学生,要时刻保持警惕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牢记紧急维权三步法。第一,把握黄金24小时报警时间。立即拨打11096110反诈专线,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“快速报案”通道提交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。第二,资金拦截多管齐下。拨打开户行客服电话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申请紧急止付。同时可在在转账平台举报诈骗账号。第三,做好证据固定。对转账账户等重要信息第一时间保存相关证据。更为重要的是加强日常防诈意识,防患于未然。通过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(开启来电预警),坚决做到不透露支付密码、不点击陌生链接、不转账。

在防范诈骗的道路上,我们不仅要依靠自身的警惕和智慧,更要以法律作为坚强后盾。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,当遭遇诈骗时,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,保护自己的权益。让我们在法律的庇护下,共同营造一个安全、诚信的校园环境,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,让青春在法治的阳光下绽放光彩。